尤其,當時婆家不少女眷都在,隨便應該都湊得出兩百元,我覺得沒有凡事非我不可的必要。
他伸手拿另外一個杯子時,骨董手臂嘎吱作響。這對他來說就算笑聲了。
穿行在仁清路 (Ninsei)的路人間,他聞得到自己身上的汗臭味。他用粉色爪子搔了搔白色汗衫下突出的肚腩。」瑞茲用完好的那隻手把一杯生啤酒滑過吧檯。右邊的女孩咯咯傻笑,用手肘輕輕推他。他是個小偷,替其他更有錢的小偷工作。
所以滾邊去,好嗎?左恩和我私底下關係很好。他們當然歡迎,他們說,歡迎他取用那些錢財。例如,坦桑尼亞政府早前被指涉嫌歧視同性戀,結果遭到丹麥暫緩撥出千億援助。
俄國標榜自己是國際政治體系中的傳統、保守勢力,致力維持當前國際秩序。反之,克里姆林宮對美國肆意在非洲推廣自由民主口誅筆伐,甚至將之描繪為新殖民主義。不過,自蘇聯解體後,俄羅斯無力兼顧非洲事務,使俄非關係日漸冷淡。俄國僱傭兵瓦格納集團(Wagner Group)充當俄軍的代理人,使之能在非洲擴大軍事影響力之餘,同時避免正規軍的傷亡或會激起民憤。
1960、70年代興起全球反殖民運動,蘇聯支持安哥拉、莫桑比克、幾內亞比索等非洲國家的解放運動,協助它們獲得獨立。儘管俄國傳媒大肆宣揚俄非貿易額在過去十年間激增3.5倍,但雙方貿易總額去年(2018年)其實只錄得200億美元,遠遜於非洲國家的主要貿易夥伴,例如歐盟(3,340億美元)、中國(2,040億美元)、美國(610億美元)等。
更甚者,俄國對非洲出口中有68%的對象是阿爾及利亞和埃及,顯示俄非經貿合作其實偏重於北非地區而已。儘管克林姆林宮否認與瓦格納集團有任何關聯,但這支擁有約5,000名僱傭兵的準軍事部隊與俄國國防部關係密切,並由普京的密友普里戈任(Yevgeny Prigozhin)所控制。在普京治下,俄國逐漸走向專制管治,如同不少非洲國家一樣,恐懼美國策動的政權更迭(regime change)。文︰王家豪(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研究助理)、羅金義(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副教授)上月底(2019年10月),首屆俄非峰會在黑海沿岸城市索契舉行,觸發俄羅斯重返非洲的熱論。
俄國對非洲的海外直接投資只有20億美元,幾近微不足道,遠不及美國(570億美元)、英國(550億美元)、法國(490億美元)、中國(400億美元)等。相比之下,俄國願意向非洲國家提供無條件資助,高舉「非洲人解決非洲問題」的原則。在過去五年間,俄國與23個非洲國家簽署軍事合作協議,成為非洲最大的武器供應國。俄國出口以能源產品為主,加上工業、科技產物缺乏競爭力,難以引起非洲消費者的興趣。
蘇丹政府也跟瓦格納集團達成相似協議,利用採礦權來換取政治要員的安全保障。俄國與非洲擁有深厚歷史淵源,但主要倚賴軍事合作維繫關係,經貿往來則乏善可陳。
在長年陷入內戰的中非共和國,瓦格納集團奉命保護政府高層,也防範黃金和鑽石等國家的重要資產被竊。克里姆林宮利用「主權」概念作修飾,構建「主權民主」、「主權網路」等非西方理念,以抗衡來自西方的批評聲音,深受非洲國家支持。
自克里米亞危機之後,俄國急切地尋求外交突破,使俄非關係再度熾熱起來。其實中國自2000年起已經累計向非洲國家給予1,360億美元貸款。外交上,俄國捍衛主權平等原則,反對任何干預別國內政的行徑——即使當地出現人道危機。同時,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有28%武器進口自俄國,源自中國和美國的分別只有24%和7%。在俄非峰會上,俄國重提在2007年八國集團峰會上的許諾,宣布免除非洲國家200億美元債務。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(Rosoboronexport)表示,今年將向非洲提供總值40億美元的武器。
今天,俄國提倡維護主權和獨立的主張,成為俄非再度合作的切入點。究竟俄國走進非洲會為區域性的地緣政治局勢帶來什麼轉變?Photo Credit: AP/ 達志影像首屆俄非峰會在黑海沿岸城市索契舉行。
相反,去年中國於北京舉辦中非合作論壇,向非洲提供600億美元貸款及援助。西方國家對非洲提供經濟援助時,往往捆綁着政治和其他條款,跟當地文化、價值背道而馳。
重拾蘇聯的「反殖牌」在冷戰時期,蘇聯與美國的鬥爭擴展至第三世界,不少非洲國家加入社會主義陣營。不過,這筆債款主要從蘇聯時期拖欠下來,非洲國家其實未能取得任何實質經濟援助。
在非洲,俄國曾秘密介入蘇丹、利比亞和中非共和國的局勢,試圖鞏固當地獨裁政權。面對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施壓,俄國力挺敘利亞的巴沙爾政權和委內瑞拉的馬杜羅政權,贏得眾多非洲國家的尊重。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(SIPRI)報告,在2014至2018年期間,北非國家49%的武器從俄國進口(美國15%、中國10%),當中阿爾及利亞更有66%武器進口自俄國。主要涉及能源基建,例如在埃塞俄比亞和盧旺達等國興建核電廠。
除了提供武器及軍事訓練之外,蘇聯對非洲盟友大灑金錢以改善當地的基建和農業發展。對非洲國家而言,俄國武器相對廉價、具可靠性,而且俄方樂意提供維修等售後服務。
在人文交流方面,蘇聯為非洲留學生提供豐厚獎學金、創立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,鼓勵他們赴俄接受純正的社會主義教育,培育未來政治人才作為原料出口國,俄國與非洲國家在經濟結構上成為競爭對手,雙方經貿關係長期保持疏遠。
在長年陷入內戰的中非共和國,瓦格納集團奉命保護政府高層,也防範黃金和鑽石等國家的重要資產被竊。究竟俄國走進非洲會為區域性的地緣政治局勢帶來什麼轉變?Photo Credit: AP/ 達志影像首屆俄非峰會在黑海沿岸城市索契舉行。
在普京治下,俄國逐漸走向專制管治,如同不少非洲國家一樣,恐懼美國策動的政權更迭(regime change)。文︰王家豪(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研究助理)、羅金義(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副教授)上月底(2019年10月),首屆俄非峰會在黑海沿岸城市索契舉行,觸發俄羅斯重返非洲的熱論。儘管克林姆林宮否認與瓦格納集團有任何關聯,但這支擁有約5,000名僱傭兵的準軍事部隊與俄國國防部關係密切,並由普京的密友普里戈任(Yevgeny Prigozhin)所控制。克里姆林宮利用「主權」概念作修飾,構建「主權民主」、「主權網路」等非西方理念,以抗衡來自西方的批評聲音,深受非洲國家支持。
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(SIPRI)報告,在2014至2018年期間,北非國家49%的武器從俄國進口(美國15%、中國10%),當中阿爾及利亞更有66%武器進口自俄國。在俄非峰會上,俄國重提在2007年八國集團峰會上的許諾,宣布免除非洲國家200億美元債務。
俄國出口以能源產品為主,加上工業、科技產物缺乏競爭力,難以引起非洲消費者的興趣。除了提供武器及軍事訓練之外,蘇聯對非洲盟友大灑金錢以改善當地的基建和農業發展。
外交上,俄國捍衛主權平等原則,反對任何干預別國內政的行徑——即使當地出現人道危機。重拾蘇聯的「反殖牌」在冷戰時期,蘇聯與美國的鬥爭擴展至第三世界,不少非洲國家加入社會主義陣營。